释放自主式AI在企业中的潜力

自主式AI有望彻底改变企业运营模式,使系统能够独立决策并执行操作。但若缺乏高质量、标准化的数据支撑,即使先进的AI计划也可能功亏一篑。


用户界面的新时代

企业软件供应商正在向自主式AI用户界面转型——这类系统将取代传统图形界面,采用具备智能决策能力的自主代理。这些代理能够执行任务、制定决策,并根据成本、时间和复杂度等参数自主达成目标。许多系统甚至支持语音交互,类似于我们日常使用的智能助手。

主流ERP厂商正计划用自主式AI界面全面取代现有的传统图形界面。然而,自主式AI的决策行为和任务协调高度依赖于数据质量与一致性。行业数据显示,高达87%的企业AI项目最终未能投入实际应用,而数据质量低劣正是主要的失败原因。”垃圾进、垃圾出”的箴言在当下显得尤为贴切。



自主式AI的崛起与风险

《财富》500强企业中,超过70%正在部署某种形式的自主代理解决方案。然而基于前文提及的87%失败率,我们不得不悲观预测,其中多数项目终都不会成功。尽管如此,市场分析显示,具备自主代理功能的产品占比预计将从2024年的不足1%飙升至2028年的33%。这种爆发式增长既印证了市场对此类解决方案的迫切需求,而超过 200% 的实际生产效率提升更是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进程。


企业资产管理中的自主式AI管理

在众多应用场景中,企业资产管理(EAM)是是体现自主式AI价值的关键领域之一。汽车制造、石油天然气、采矿、航空航天等复杂制造业正成为该技术的主要采用者——这些行业高度依赖设备运转,停机成本惊人,而维护不当更会大幅增加重大安全事故风险。

多年来,我们已在预防性维护工单中实现了类自主式协调机制。这些工单——即执行特定EAM任务的请求与指令——能够根据仪表读数甚至物联网传感器回传的设备指标自动生成。当满足特定条件时,系统将自动创建新工单来解决问题:订购所需备件工具,并分派给具备相应技能的技术人员。尽管这一过程在无AI辅助的情况下已运行数十年,但根据前文定义,这确实堪称某种程度的自主行为范式。

遗憾的是,无论是传统的预防性维护流程,还是新型的智能代理系统,都极易因数据质量问题而失效。错误的仪表读数、不当的触发阈值、不一致的设备元数据,往往导致决策失误、维护遗漏或操作错误,甚至可能引发伤亡事故。在现代企业中,数据通常分散在多个供应商的不同系统中——独立的ERP、资产管理、工单派发和采购系统,使得任何自动化流程都难以(且风险极高)整合所有数据、实现标准化,进而做出可能关乎生命安全的关键决策。


2024年发生的多起事故均与EAM流程缺陷和数据问题有关。例如,2024年4月,某轮胎制造厂的设备在检修期间被错误启动;同年10月,一起严重的矿山事故中,起重机缆绳断裂。《设备维护服务》杂志的调查显示,41%的设备故障源于数据不准确或缺失,数据质量低劣已成为可预防性设备故障的根本原因。


割裂的系统,分散的洞察:EAM数据孤岛的困局

在大型企业中,EAM数据分散于多个独立系统,在大型企业中,企业资产管理(EAM)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其数据分散在多个系统中。存在诸如 ERP 这样的工作管理系统,用于生成工作并进行财务追踪——通常不止一个。还有一些系统保持对运行资产的访问,或所谓的锁定-标记 (LOTO) 系统。还有用于控制机器和收集监控数据的监控和数据采集 (SCADA) 系统。这些系统对同一台设备的元数据、运行特征等关键信息存在记录差异,这种数据孤岛现象可能引发重大运营风险。


集中化管理——即将数据整合至单一系统,是实现更安全、更智能的资产管理的必经之路。毕竟,所有现代主流ERP系统都支持复杂的EAM流程、基于状态的维护以及自动化工单生成与派发。然而,数据整合绝非易事。不同系统往往以不同方式执行业务流程,这就要求对主数据和交易数据进行细致的对齐与标准化。


必须考虑主数据和交易数据的迁移与标准化问题,并在此过程中确定历史流程到新流程的映射,还需要历史数据,以便能够基于实际的信息训练预测性故障模型。此外,建议依据诸如 ISO 14224 这样的行业设备分类标准进行标准化。这意味着必须进行大量的数据分析、业务和技术映射、迁移和验证工作。这些工作并非易事,而且可能成本高昂,但其益处显而易见。只需维护一套主数据,实现一致的故障预测和解决方法,最终还能降低设备成本并营造更安全的工作环境。


自动化赋能规模化转型成功

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在于自动化。根据SNP的实践经验,采用人工方式进行系统整合与数据迁移不仅数据质量难以保证,完成周期通常更长达两年以上——甚至可能半途而废。行业研究数据印证了这一困境:Gartner与学术界联合研究(Wong等学者《ERP实施关键失败因素》)指出,此类项目失败率高达70%-90%。SNP的救援项目数据佐证了这一结论——我们经常受命挽救此类失败案例


成功的关键在于可重复性和预定义内容的使用。通过复用过往项目中验证过的迁移规则与方法论,有助于避免重复验证,从而节省时间并降低风险。典型的系统整合与异构迁移项目通常包含分析、设计、实施和验证等瀑布式阶段。要实现真正的可重复性,必须通过软件自动化加速每个步骤——这不仅能缩短项目周期,更能直接输出经过验证的成果,大幅减少测试工作与业务干扰。这正是SNP Kyano平台的核心价值:我们将30年企业数据转型经验沉淀为平台能力,助您规划、迁移和管理多厂商环境,进而释放自主式AI的全部潜能。


关于SNP

SNP(股票代码:SHF.DE)是全球先进的技术平台提供商和可信赖的合作伙伴,SAP全球金牌实施商。专注于为寻求卓越数据支持、转型能力和业务敏捷性的公司提供服务。SNP的Kyano平台整合了所有必要的功能和合作伙伴产品,提供全面的软件化数据迁移和管理解决方案,包括SAP系统升级、SAP系统拆分&合并、数据集成、系统上云等等。结合SNP的BLUEFIELDTM方法,Kyano设定了一个全面的行业标准,旨在加速SAP中心IT环境的重组和现代化,同时利用数据驱动创新,以更快、更安全的方式实现转型。

目前,SNP在全球拥有3000多家客户,涵盖不同规模和行业,其中包括20家DAX 40成分股公司和超过100家财富500强企业。SNP集团在全球20个国家的35个办事处,拥有1500多名员工。公司总部位于德国海德堡,2024财年实现收入2.54亿欧元。

更多新闻资讯请点击


客户案例